記者從上海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部門了解到,昨天在滬舉辦的中國
碳市場大會將通過上海市民捐贈個人
碳減排量等方式實現“
碳中和”,成為今年7月《上海市大型活動
碳中和工作指引》發(fā)布后,上海首個嚴格按規(guī)范推進的“碳中和”示范活動。
昨天中午,正在上海參加2025中國碳市場大會的蔣小紅手機中跳出一條中獎通知,歡迎她免費參觀上海世博文化公園的上海溫室花園。這是她用
綠色生活方式助力中國碳市場大會后獲得的獎勵。
什么是碳普惠?用專業(yè)術語來解釋要一百多字,聽完,許多市民還是無法理解,而這條中獎通知就好理解多了:個人的減碳行為能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激勵,進而構建公眾對節(jié)能減碳行為的價值認同,將減碳行為堅持下去。
打開手機里的上海碳普惠
平臺,蔣小紅展示了自己綠色出行的碳減排量:“每乘坐一公里地鐵減少97克二氧化
碳排放,可兌換97個碳積分,這次助力中國碳市場大會,我用1000個碳積分(相當于坐了10.3公里地鐵)參與抽獎,沒想到中了。”
《上海市大型活動碳中和工作指引》鼓勵大型活動在優(yōu)先實施減排的基礎上,通過購買或接受捐贈的方式獲取
碳配額或其他碳減排量,從而抵銷受技術和經濟等因素限制難以避免的溫室氣體排放量。
上海市減污降
碳管理運行技術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,這次公眾捐贈的碳減排量將起到決定性作用,是中國碳市場大會實現碳中和的關鍵之一。同時,大會還積極挖掘場地、交通、住宿、餐飲、耗材等方面的減排潛力,比如,開通機場直達虹口北外灘世界會客廳的綠色接駁巴士,又比如,采用電子
會議資料替代紙質打印版本。
中國科學院一項研究報告顯示,居民消費產生的碳排放量占總量的53%,對碳排放的貢獻不容忽視。上海2024年GDP同比增長5%,而參與
履約的納管單位碳排放總量同比僅增長0.04%,這背后離不開全社會的共同努力。
數據顯示,上海碳普惠平臺6月25日正式上線以來,已有20多萬名市民開通個人碳賬戶,可在地面公交、軌道交通、互聯網租賃自行車、純電動乘用車等5種應用場景中獲得碳減排量。上海碳市場方面,已上線2個碳普惠交易品種,累計成交量超4萬噸。最近一個履約周期(2024年10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)內,共有15690噸上海市碳普惠減排量用于配額清繳抵銷,較上一履約周期增長72%。
【版權聲明】本網為公益類網站,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,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,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、研究或欣賞之用,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,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(QQ:51999076)。